close
最近聽到朋友說
自己的大學同學已年屆三十還在讀研究所,
且沒有所謂正式的工作經驗,
詢問我該怎麼建議對方。
我想到,自己偶爾也會看到一些履歷,
大學畢業後工作了一兩年,
空白了一兩年再去國外讀研究所(通常是商管類),
畢業後又空白了半年才開始找工作,
差不多也是年屆三十。
說實話,
只要看到類似履歷我們通常都是略過的,
無關學歷、能力、態度,而是『選擇』。
當然,在此我們討論的是找工作,
不是人生目標,所以千萬別混為一談。
找工作看的是一種累積
若已年屆三十還沒有可以說得上嘴的實戰經驗,
那要找到一份合意的工作確實不太容易。
這也是為何當與某些年齡層的朋友
聊到遊學打工/出國讀研究所時,
我常會希望對方三思。
若我們的人生沒有財務的壓力,
像是買房、養車、育兒、孝養,
去做自己想做的事,那或許沒有問題。
但問題就出在於,
很多人是因為沒有立即的財務壓力,
而揮霍且忽略了20~30歲時的機會成本。
每一份履歷,都可以看出的是這個人的選擇。
- 他/她研究所畢業後去一間上市公司,做了一年的儲備幹部後離開,到一間中小企業做秘書。
- 他/她畢業後選擇先去遊學打工,兩年後回來開始找工作。
- 他/她做了半年的業務助理,一年後到美國讀研究所,又雙主修企管與資訊;回來後選擇了資訊公司做專案管理。
- 他/她會計系畢業在四大事務所工作滿四年,轉換到企業擔任財務稽核,三年內升任副理。
所有的選擇都代表了這個人價值觀的邏輯。
當還不了解一個人時,
他/她的選擇就成了雇主們的判斷門檻。
所有的選擇都塑造了形象。
在那張不到2000字的履歷當中,
你的第一印象已經產生在雇主們的腦海裡。
三十歲
可以累積五次出國旅遊
聽過十場演唱會
集點數換了五個拉拉熊
或讀兩個學位
做過三分工作。
但重要的是,
你『選擇』為自己的人生累積甚麼樣的『形象』?
歡迎來找珊迪一對一職涯諮詢!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