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做好一件能為他人創造價值的事,
機會會主動來敲門。
隨著不斷的資源整合,
朋友們現在都不大清楚我現在到底在做什麼,
老實說連自己都覺得難以形容。
認識久的人以為我做獵頭,
認識五年的人以為我做電商,
認識三年的人聽說我在搞新創,
認識兩年的人知道我在辦非營利組織,
認識一年的人知道我做諮詢,
認識半年的人會說我在辦課程,
認識一個月的人看到我在籌備理財協會。
以上通通沒錯,所以你說我在做什麼?
嗯,不好說。
但是,為什麼會有這些機會?
唯一可以追朔的就是「心態」。
只要創過業的人,就知道「開創」思維有多重要,
這也是許多人無法跳脫「舒適圈」的主因。
世界上唯一不變的事情就是這世界每分每秒都在「改變」,
所以達爾文有句名言:
It is not the strongest of the species that survives, or the most intelligent, but the one most responsive to change.
最終能生存下來的物種,不是最強的、也不是最聰明的,而是最能適應改變的物種。
因此,擅長改變的人總能生存下來,
而「開創」思維就是關鍵。
何謂開創?就是不墨守成規,
不人云亦云,總是思考更好的方法,
打破規則進而創造規則,
簡單來說就是樂於解決問題的人。
這種人通常在團體中不一定受到歡迎,
因為他可能是破壞規矩與和諧的那個人。
在團體中,對錯是一種大數法則,
你的提議就算真的有幫助,
但可能因為擋到團體的他人利益,
只要多數人說是錯的,
那不管你做的事情是否更有效率、更好、更快、更省錢、更賺錢,
都是錯的,許多團體為了維護多數人的利益,
組織會設計更複雜且難以改變的遊戲規則,
來確保團體中既得利益者的權益。
所以,一旦身於越龐大的體系,
開創思維的人往往越被討厭,開創也越難推動;
台北市長柯文哲就是最好的例子,
這也是為什麼他被許多人愛戴的原因:勇於開創,不畏挑戰。
我並非拿自己與柯市長相提並論,
而是就觀察整理一些可以追朔的因果。
統整自己這些年來遇到的許多神人,
從來不會用個人的學歷、年資來找機會,
而是秉持創造者的「開創精神」讓機會找上自己。
簡單統整這幾年,人們在面對機會時的反應,
一種是「打工者心態」,一種是「創造者心態」,
打工者心態不代表上班族,創造者心態也不代表創業家。
打工者心態
免錢的有興趣,要錢的不相信;以為機會都是天上掉下來的。
不用花太多時間的有興趣,要花時間的就變沒時間;以為投機就是投資。
聽到報酬就高潮,講到風險就退潮;只想要一百分的機會。
相信自己過去的經驗,不相信自己沒經歷過的事;滿杯心態。
追求學歷與名片抬頭,也只會用學經歷名片抬頭認識人;只看到表面。
創造者心態
相信免費的最貴,不怕花錢繳學費;認為機會是要靠自己創造的。
願意花時間學習,並且透過行動去驗證;重視長遠的投資價值。
聽到報酬會思考投入的時間金錢與能創造的價值是否合理;相信付出才會有收穫。
不被過去的經驗束縛,相信自己永遠有不懂的事;空杯心態。
不在乎學歷與名片抬頭,看的是實際的做人與做事;觀察入微。

價值VS價格:不被頭銜職稱制約的自由人生
而心態決定命運,
因為心態會改變行動,行動改變習慣,習慣改變性格,性格改變命運。
所以光是從擁抱創造者心態開始,
就有辦法讓機會自動會找上門。
但如何判斷機會的好壞,
就要看本身有沒有「財商觀念」
財商一直是台灣教育相當缺乏的項目,
以至於台灣民眾不斷被詐騙,
把投資當投機在操作,
就算創業也只是想辦法美化財報賣給大公司,
或是搞上市IPO撈一筆,
短視近利的後果就是成功總是不長久,
只有少數的人從中獲益,
然後一樣的手法重複玩,
還是一堆人照樣受騙上當,
互助會、外匯操作、P2P金融、虛擬幣、非法傳直銷....
要花錢花時間的正當生意總是
看不見、看不起、看不懂、最後來不及,
那麼也是活該被騙。
所以除了創造者心態,
還要加上正確的財商觀念,
才能帶你走向長遠的成功之路。
機會是給準備好的人?
其實,機會是給準備好改變的人!
從今天開始就練習擁抱創造者心態,
覺得哪裡不好就去改善,
覺得身材不好就去健身,
覺得薪資太低就去想辦法增加收入,
覺得買不起房子不是抱怨房價,
而是去行動,去研究投資,
不知道從何開始練習嗎?
那你一定不可錯過這場生涯設計師工作訪